一般房地產均崇尚「圈圈理論」,意即以市中心區為核心,向外如同心圓般地擴散,以區分各圈圈地段的價值。這個理論基礎,源於商業行為中的「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再加上交通和政經等的便利性,促使位於同心圓中的核心區,往往成為城市中的極精華地段。而位於同心圓的外圍區域,因為與核心區的距離較遠,在交通不便利接近核心區的情況下,越外圍的地段價值也愈低。
隨著都市的向外擴張與人口成長,政府便在各區域設置一些公園與育樂機構,而各區域也因民生機能的需求而發展出一些小型商圈,因此,這些以公園、育樂機構和商圈所形成的熱門地段,也逐漸形成該區域的精華區。
如今,都市隨著捷運交通的發展,促使外圍區域,因有捷運站的設置,而使它與市中區的交通時間縮短,無形的距離也更近了。當都市的捷運網絡連結愈多,交通的便捷性也就愈高,因此,在市中心房價節節攀高與一地/屋難求的情況下,各地段以捷運站為區域核心的情形就愈來愈顯著。從都市地圖與熱門地段的趨勢看來,各捷運站彷彿是一堆泡泡,連鎖地分布在城市各區域。所以,現在有一種房地產趨勢是——如果擠不進市中心區,那各捷運點也是極佳選擇。
通常,居民會以市中心區為核心區域,是因為該區域的政經機能往往最為發達,當然,都市景觀也最佳。早期,許多市民因要到此辦公、洽公、採買和轉運等,因各項作為均極為便利,而希望愈接近愈好。但隨著各區域的政經機能與都市景觀愈來愈完善,以及加上服務業和資訊化的發達,使得許多市民的辦公、洽公、採買和轉運等呈分散和多元的發展。因而,市中心區其實已變成另一種「朝聖」區域,或是一個都市的「精神」象徵,許多市民可能只會偶爾到此一遊而已,以及以它來與其他城市做比較。
換言之,市中心區的實際功能會逐漸弱化,再加上房/地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城市中的各捷運站恰巧取代了市中心區的早期功能,而市民卻能以比市中心區還低廉的價格買到更合宜的房子時,房地產的泡泡理論便逐漸取代圈圈理論了。觀察捷運所帶來優勢,原來捷運不會有交通壅塞的問題(只有偶爾當機),還能節省能源與通勤時間,若有位子坐還可閉目養神或閱讀資訊,實在是都市中的極佳交通工具。反觀離捷運站稍遠的地段,許多居民還得騎機車或搭公車轉乘,實在不便,因此,許多市民開始以捷運站為居住的首選地段,而不再想花大錢硬擠市中心區。
綜觀最近各政黨所推的抑制房價措施,彷彿均採「一竿子要打翻整條船」的感覺,彷彿台北市房價高漲,其他縣市居民均要受罰,因此如要抑制台北房價,也要讓其他縣市房價癱瘓。以台中市為例,七期房價(毛胚屋)一坪要價50萬,但其他鄰近區域一坪18萬(全配屋)還很難賣,有些十年左右的中古屋還得賠錢賣,您說,政府老是「以台北看天下」來施政有道理嗎?總統大選快到,各位總統候選人也開始下鄉體察民情,希望這些總統候選人多瞭解各地方房價與庶民經濟,以免亂開政見支票。
其實,基於「泡泡理論逐漸取代圈圈理論」的論點下,以及為了減少「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來推波助瀾,要使台北市房價下修的方法,可採台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合併的方向來做。因為台北市門牌已變成一種「名牌」,不管機能和市容如何,房價就是要比其他縣市貴,這就是一種「品牌迷思」。事實上,在捷運網絡的串連下,目前住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又有何差別?只要台北市的行政區域擴大,土地便不再稀有與難尋,反而更能促進都市的發展。當然,這對於居住在台北市的權貴人士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因為只要台北市的行政區域就只有這麼小,管它「實價登錄」或「非自用住宅實價課稅」,在「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下,房價未來還是會突飛猛進。反觀如果行政區擴大,可居住土地變多,在「泡泡理論取代圈圈理論」下,這些權貴其所擁有的房地產優勢便會弱化。俗語說:「要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那麼,就先將台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合併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