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小貓咪與家人的荷蘭灣渡假筆記。 此荷蘭灣位於淡水的台北海洋大學旁, 也是金色水岸自行車道的終點, 歡迎喜歡渡假與騎自行車者,來此遊玩。

目前分類:淡水的人文歷史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舊制古蹟

新制古蹟

其他古蹟

Ying52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區管轄 新北市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舊稱 滬尾
總面積 70.6568平方公里
人口 145,096人(2011年6月
區長 蔡葉偉
區公所位址 中正路65號
區劃 42658鄰
機關網站 淡水區公所
郵遞區號 251
毗鄰 三芝區八里區;台北市北投區

Ying52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9
      低  4.8    7                                              15.5        5.9
--------------------------------------------------------------------------------------
100年高                              35  37.7 37.2
       低5.2   8.6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淡水捷運站附近的中正東路42巷6號。
2010.1.14(蘋果日報)【淡水4.8℃ 創5年來最低溫】
入冬以來最強的寒流發威,昨清晨台南以北地區氣溫全都在攝氏十度以下,淡水低溫攝氏四點八度,創近五年來最低溫紀錄。
2010.8.11(AFP)【美國熱浪將持續發威】
根據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今天高溫和潮濕結合的影響,使美國有好幾州高達攝氏40.5度。7月全美平均溫度為華氏75.5度(攝氏24.1度),比1901年到2000年間的7月均溫高了華氏1.3度。
201.10.27(TVBS)【入秋最強東北季風 淡水最低溫15.5度
今年入秋最強東北季風發威,清晨最低溫出現在淡水,只有15.5度。
2010.12.27(中視全球資訊網)【淡水清晨5.9℃ 今年入冬最低溫】
今天淡水創下5.9度,台北也只有7.2度,是入冬以來的最低溫。
2011.1.10(AFP)【40年低溫,印度86人凍死】
寒流通過印度北部,新德里昨天氣溫下探攝氏3度,經歷40年來最寒冷的一天。
2011.1.1(海峽資訊網)【淡水5.2度 入冬最低溫】
中央氣象局觀測,淡水昨天晚上曾降到攝氏5.2度,又創入冬新低溫,今天元旦清晨也只有5.5度。

2011.2.12(大紀元)【冷氣團報到,淡水最低溫十度】
全台灣受到鋒面和大陸冷氣團影響,氣溫明顯下滑,清晨最低溫在淡水,只有十度。
2011.3.9(自由時報電子報)【冷氣團肆虐 淡水最低溫8.6度/一獨居老人疑失溫凍死
春寒料峭,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昨天淡水清晨出現八.六度最低溫。
2011.6.28(中廣新聞網)【六月好熱 ,高溫破35度天數創百年紀錄】
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截至26日,今年六月高溫超過35度高溫的天數,破百年紀錄,台北市共有13天高溫破35度。
2011.7.12(民視)【熱浪襲! 吐魯番高溫上看45度】
來自非洲大陸的熱浪撲向了歐洲,11日,義大利首都羅馬的溫度,已經飆到攝氏38度。羅馬有6個城市,高溫衝破攝氏40度,被列為紅色警戒等級。塞爾維亞也籠罩在熱浪下,高溫來到38度。
2011.7.20(中廣新聞網)【美國中部受熱浪侵襲13死】
英國伊利諾伊州和艾荷華州昨天分別測得攝氏51度及54度最高溫
2011.7.23(中廣新聞網)【美加東部熱浪肆虐】
美國東北這幾天被破紀錄的高溫籠罩,熱浪延伸範圍到達加拿大,安大略南部與魁北克,都受影響。紐澤西的紐華克,星期五氣溫最高到攝氏42度,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紐約市也創下攝氏四十度的歷史高溫紀錄,費城有41度,華盛頓DC有40度。加拿大有十七個城市昨天破了歷史高溫紀錄,第一大城多倫多出現攝氏38度。
2011.7.24(中央社)【37.7度 北市入夏高溫破表】
中央氣象局觀測,今天中午12時43分,台北市出現攝氏37.7度高溫。昨天台北市高溫達37.2度,創氣象局台北觀測站今年入夏最高溫。
2011.8.2(Reuters)【熱浪襲美中 氣溫飆到破表】
氣象學家杜查(Chris Dolce)指出,熱度絲毫不減的高溫讓中部及東部許多地區都在2011「熱到破紀錄排行榜」(Heat Superlatives)榜上有名。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的瑞汀市(Reading)昨天氣溫飆到攝氏41度,成為1869年以來最熱的1天。德州的柴爾德里斯(Childress)更以攝氏47.2度的超高溫,打破1893年以來的最熱紀錄。
2011.8.1(TVBS)【台北好熱 13:30高溫飆36.6度】
台北在下午1點30分,測到36.6度高溫!另外板橋也有36.3度,基隆、淡水34.7度。
2011.8.19(原住民族電視台)【台北昨37.2度 今夏第二高溫】
台北市18日下午2點,高溫37.2度,創下今年入夏以來第二高溫紀錄。

Ying52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4.20 (大紀元)【專家:核廠應重做海嘯評估】
立委田秋堇19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邀請台大教授陳文山、海大教授李昭興解說海嘯與核安問題。李昭興表示,台灣東邊海域附近有超過1千公里以上的琉球海溝,有可能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他指出,「台灣東北角西南部都是海嘯放大區,也是核能電廠所在地」。

2011.4.20 (今日新聞網)【規模9.0地震若襲馬尼拉海溝 海嘯吞台灣南部僅需15分鐘】 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帶來慘重死傷,而台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首度明確預警:台灣可能也會遭受海嘯侵襲!據該所公佈的一份調查指出,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所造成的海嘯不用1小時就會抵台,並侵襲嘉屏基隆宜蘭地。 2006.2 (科學人--雜誌資料庫,48期,馬國鳳教授)【台灣會有海嘯嗎?】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當板塊推移時易產生地震。東北方的琉球隱沒帶及南方的馬尼拉隱沒帶,都是台灣容易產生災害性海嘯的源區。儘管台灣東部外海是強震較頻繁的區域,但是沿海地形陡峭缺乏累積巨浪的淺水區,因此不容易受到海嘯攻擊。西部沿岸由於台灣海峽發生強震的機率不高,要產生大海嘯的機率也不大。整體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區域有高屏沿海低漥地區,以及東北外海的龜山島。在實際研究中,由於近百年來在台灣所發生的災害性海嘯不多,因此難以用實測海嘯波高回歸出海嘯規模。

(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 蔣靜儀、陳朝輝)【台灣地區海嘯災害潛勢評估】
據史料,台灣自1661年至今,疑似海嘯的紀錄即有6次之多。1781年高屏地區疑似海嘯侵襲。1867年基隆東北方外海的海底地震引發大海嘯,浪高四至六公尺,市街全毀。經研究採用SaintVenant模型分析海嘯波的傳遞,初步結果顯示,宜蘭有明顯波高。大地震若發生在海底地形較淺的台灣西部海域時,所引起的海嘯會因大陸棚的影響形成明顯波高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台灣會遭受海嘯侵襲?】
過去四百年的歷史紀錄中,台灣有四次災害性的海嘯,1721年(台南)、1781年(屏東)、1792年(台南-嘉義)與1867年(基隆-金山)。歷史記載海嘯災害以西南沿海地區較多,台灣東北部延伸至西南部沿海區域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構造條件都有利於形成海嘯的危險區域。
image05.jpg  

Ying52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水區位於台灣新北市西北沿海,位於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區,南鄰台北市北投區,西濱台灣海峽,西南與八里區以淡水河一水之隔。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在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Hō·-bé)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

關於淡水這個地方的名稱,清治時期基本上是「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治時期以後,「淡水」則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例如淡水線鐵路在測量路線時預定設置「滬尾」車站,最終命名為「淡水」。

關於英譯拼音部份,馬偕牧師1895年出版的「福爾摩莎之旅」(From Far Formosa)一書,以台語拼音譯作Tamsui,2003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後,被違反「名從主人」慣例、強制變更採通用拼音譯作Danshuei,2009年依漢語拼音更改為Danshui新北市政府官方則使用已經有百年歷史的Tamsui新北市交通局表示,將會請台北捷運公司也尊重在地傳統,將淡水英譯更名為「Tamsui」。新北市政府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這個深具歷史傳統的「Tamsui」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名稱,經內政部於2011年6月16日核定,成為全台首例恢復歷史慣用譯名的鄉鎮市區級地名[1]

淡水是東南亞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至今7000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國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與他們從事貿易。16世紀,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對抗,最先佔領北台灣,並在1628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今日的紅毛城1642年,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商人互市。

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鄭氏降清。漸漸的,淡水因與大陸最近,本身又為良港,「滬尾」由漁村漸成街庄和通商港口。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所有外國船隻來台灣後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視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開始徵收關稅。1863年,英國為了避免原本已經在雞籠(今基隆)活動的商船被視為走私,便要求另開雞籠為淡水的外口,清廷也認為在雞籠增設海關有助於稅收,從此以後,淡水和雞籠便成為外國商人雲集之地。

樟腦硫磺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台灣的門戶。到了日治時代,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領台後,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間鐵路之便,終而取代了淡水昔日的地位。但是日本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以及高度的行政效率,不僅讓淡水港一息尚存,也讓它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Ying52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