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淡水的人文歷史 (5)
- Aug 18 Thu 2011 16:41
淡水的古蹟目錄
- Aug 18 Thu 2011 16:40
淡水區行政資料
- Aug 18 Thu 2011 16:34
淡水的氣候
- Aug 18 Thu 2011 16:30
淡水天然災害評估
2011.4.20 (大紀元)【專家:核廠應重做海嘯評估】
立委田秋堇19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邀請台大教授陳文山、海大教授李昭興解說海嘯與核安問題。李昭興表示,台灣東邊海域附近有超過1千公里以上的琉球海溝,有可能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他指出,「台灣東北角和西南部都是海嘯放大區,也是核能電廠所在地」。
2011.4.20 (今日新聞網)【規模9.0地震若襲馬尼拉海溝 海嘯吞台灣南部僅需15分鐘】 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帶來慘重死傷,而台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也首度明確預警:台灣可能也會遭受海嘯侵襲!據該所公佈的一份調查指出,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地震,所造成的海嘯不用1小時就會抵台,並侵襲嘉屏、基隆、宜蘭等地。 2006.2 (科學人--雜誌資料庫,48期,馬國鳳教授)【台灣會有海嘯嗎?】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當板塊推移時易產生地震。東北方的琉球隱沒帶及南方的馬尼拉隱沒帶,都是台灣容易產生災害性海嘯的源區。儘管台灣東部外海是強震較頻繁的區域,但是沿海地形陡峭缺乏累積巨浪的淺水區,因此不容易受到海嘯攻擊。西部沿岸由於台灣海峽發生強震的機率不高,要產生大海嘯的機率也不大。整體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區域有高屏沿海低漥地區,以及東北外海的龜山島。在實際研究中,由於近百年來在台灣所發生的災害性海嘯不多,因此難以用實測海嘯波高回歸出海嘯規模。
(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 蔣靜儀、陳朝輝)【台灣地區海嘯災害潛勢評估】
據史料,台灣自1661年至今,疑似海嘯的紀錄即有6次之多。1781年高屏地區疑似海嘯侵襲。1867年基隆東北方外海的海底地震引發大海嘯,浪高四至六公尺,市街全毀。經研究採用SaintVenant模型分析海嘯波的傳遞,初步結果顯示,宜蘭有明顯波高。大地震若發生在海底地形較淺的台灣西部海域時,所引起的海嘯會因大陸棚的影響形成明顯波高。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台灣會遭受海嘯侵襲?】
過去四百年的歷史紀錄中,台灣有四次災害性的海嘯,1721年(台南)、1781年(屏東)、1792年(台南-嘉義)與1867年(基隆-金山)。歷史記載海嘯災害以西南沿海地區較多,台灣東北部延伸至西南部沿海區域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構造條件都有利於形成海嘯的危險區域。
- Aug 18 Thu 2011 16:29
淡水的歷史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Hō·-bé)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
關於淡水這個地方的名稱,清治時期基本上是「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治時期以後,「淡水」則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例如淡水線鐵路在測量路線時預定設置「滬尾」車站,最終命名為「淡水」。
關於英譯拼音部份,馬偕牧師在1895年出版的「福爾摩莎之旅」(From Far Formosa)一書,以台語拼音譯作Tamsui,2003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後,被違反「名從主人」慣例、強制變更採通用拼音譯作Danshuei,2009年依漢語拼音更改為Danshui,新北市政府官方則使用已經有百年歷史的Tamsui,新北市交通局表示,將會請台北捷運公司也尊重在地傳統,將淡水英譯更名為「Tamsui」。新北市政府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這個深具歷史傳統的「Tamsui」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名稱,經內政部於2011年6月16日核定,成為全台首例恢復歷史慣用譯名的鄉鎮市區級地名[1]。
淡水是東南亞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至今7000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國和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與他們從事貿易。16世紀,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葡對抗,最先佔領北台灣,並在1628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今日的紅毛城。1642年,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商人互市。
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鄭氏降清。漸漸的,淡水因與大陸最近,本身又為良港,「滬尾」由漁村漸成街庄和通商港口。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所有外國船隻來台灣後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進行貿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視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開始徵收關稅。1863年,英國為了避免原本已經在雞籠(今基隆)活動的商船被視為走私,便要求另開雞籠為淡水的外口,清廷也認為在雞籠增設海關有助於稅收,從此以後,淡水和雞籠便成為外國商人雲集之地。
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台。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台灣的門戶。到了日治時代,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領台後,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間鐵路之便,終而取代了淡水昔日的地位。但是日本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以及高度的行政效率,不僅讓淡水港一息尚存,也讓它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